
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阳2025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
绒花技艺始于唐代,该技艺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。如今,这项老手艺在实践中焕发新生。
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中塘蚕丝绒花制作技艺传承百余年,以蚕丝为料,经劈绒、勾条、打尖、传花等精巧工序,将柔滑蚕丝化为栩栩如生的“永不凋零之花”,堪称“指尖上的艺术”。
范振艳是中塘蚕丝绒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,也是大港东城小学教师、街道妇联兼职副主席、燕子志愿服务中心公益组织创始人。范振艳认为,通过项目式学习,让学生全程了解非遗技艺,是有效的传承途径。“非遗在校园”是非遗项目通过项目制学习实现校园传承的发展方向,她是这样认为的,也是这样实践的。
10月28日,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东城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观摩活动。在一堂数学课上,范振艳为学生展示了11道工序,从排版到制成绒花成品。通过排、搓、捻、缠等手法,将绒条、绒片组合成完整的花朵造型。
“这是一堂学科融合课。”范振艳说,在绒花制作过程中,排版工序与数学密切相关,贯穿前期设计到组装成品。课堂引入非遗绒花项目能吸引孩子的兴趣,还能锻炼他们的立体思维和动手能力。在学校的展厅里,一朵朵绒花、一件件绒花盆景……屋子里是学生们两年来制作的作品,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果。
校长顾孟武说,该活动以“亲手制作”取代“照本宣科”,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造,有效达成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,也让非遗扎根校园。
非遗扎根校园,为非遗项目传承培育了“苗子”。面向社会,如何多传播些非遗的“种子”?范振艳认为,这是一件需要花时间下力气去做的事情。
“做蚕丝绒花,主要基础就是练‘拴丝’。”范振艳指尖轻轻拈起一根银丝,像安抚一只受惊的小鸟般,将其慢慢捋顺。原本蜷缩弯曲的银丝,在她掌心渐渐舒展,变得笔直如线。“拴丝拴得好,绒条才能挺括饱满,花开得才有灵气。”11月1日,在滨海新区图书馆,范振艳应邀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座。
接下来的“剪排”更加考验手上功夫。“用专业定制的大剪刀,力道要匀,手要稳,不然绒丝会散……”她亲自指导观众体验绒花“劈丝、搓绒、打尖、定型”的古法技艺,讲述绒花背后的历史典故与民俗寓意。
这堂非遗传承课是范振艳开展非遗传承工作的缩影。11月12日,将到古林街福芳园社区开展女性小组活动,下周还将前往大港街福苑里社区传授绒花制作技艺……范振艳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。
绒线叠缀出向日葵金黄的花瓣、旋纹花蕊,精心挑选的明黄色调既有“瓜果满仓”的秋收吉意,又自带氛围感。在燕子志愿服务中心工作室,大家正在赶工的是“绒花向日葵”。范振艳说,客户看中了这个上月推出的新样式,还读懂了“一举夺魁(葵)”的好彩头。
喜对儿、聚宝盆等以前过年戴的老样式绒花,如今很难获得市场青睐。范振艳发现,需要多出新样式、新题材,才能让人们持续关注。于是,她用绒花工艺创新制成胸针、耳饰、发簪、盆景。
“才乘一线凭风去,便有愚儿仰面看。”这个放风筝的泥娃娃作品名为《童趣》,融合了京津冀三地非遗项目。8月下旬,2025年“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和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”在天津大学举办,范振艳在研修班上继续创新实践:风筝满缀中塘绒花技艺,纸鸢藏着通州盘鹰骨架,玉田泥人塑出持鸢孩童。《童趣》让非遗融合成果扎根校园日常,成为十期研培精品展展品之一。
“大家在交流中2025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,相互切换视角观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,在思想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,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”范振艳说。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